<一個數學家的嘆息> 第一章 讀書心得

艾倫
Jan 9, 2024

--

攝影師:Pixabay: 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photo/256514/

「數學是說明的藝術:( The art of explanation )

如果你不讓學生有機會參與這項活動,提出自己的問題、自己猜測與發現、嘗試錯誤、經歷創造性的挫折、產生靈感、拼湊出他們的解釋和證明,你就是不讓他們學習數學。

我不是在抱怨我們數學課堂上出現的事實與公式,我抱怨的是我們的數學課裡沒有數學。」

當我閱讀到這段文字,我內心充滿澎湃,因為那些過去一對一教學的感受一一出現,我總是在一小時半的課堂上只討論兩題到三題,也總是自我懷疑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不是神經病(哪有老師五分鐘不講話就是為了等學生自己講出一個想法?),尤其是一個在補習班或學校只要老師講解三分鐘就能結束的題目,我非得要讓學生自己拼湊出一個想法來,任何想法都可以,再微小的想法、再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!(然後討論個半小時或一小時)

然後我們從這個想法下去探索,這個過程就像在森林走路一樣,有時我們會迷路、有時我們會繞路,甚至有時我們會走入無底深淵,我之前從沒仔細想過我為什麼要這樣做,但我有某種莫名的堅持和直覺認為這就是對的!

直到讀到本書才發現,這些看似極其毫無效率的過程,其實都是在經歷一場偉大藝術的必經道路,也就是書中說的嘗試錯誤,以及創造性過程中的挫折啊!

我相信多數人覺得我誇張了,數學就是無聊的東西,什麼偉大的藝術?

先不要管偉大了,先看看藝術就好,什麼是藝術?

根據書中對藝術的說法:

「我能夠從『無』當中創造出全然簡單的美麗,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我自己。」這不就是藝術嗎?

學生從完全不懂一個概念,到靠著自己生出來一個想法,用邏輯檢視它之後發現合理,學生從無知變成知,甚至從沒自信變成開始願意相信自己,並且願意思考更多(創造更多),這聽起來就是藝術的一種啊!

原來我想要做的事情不是「教數學」,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明白,生在世上的每個人,絕對都有能力捏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品(而數學只是輕易達成的方法之一,因為在腦中創作就好了,不需要有實質上的創作)。

我想要他們相信,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創造力,所以放棄他媽的成績單數字吧!

再來我也終於發現為什麼我的教學方式,大多數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家長都會放棄使用我了,因為需要看到實質上的改變(說白一點就是成績單上的數字),那樣的時間太過於漫長了,可能是半年一年,甚至更久,對多數家長來說,成績單的數字沒改變,孩子就是沒有改變。

對孩子還有希望的家長,就會換個方法,找尋更有效率的方法;對孩子失去希望的家長,就會換個想法,這個孩子不適合讀書,去讀高職好了。(這是我另一個想嘴砲的點,為什麼不適合讀書的人就適合讀高職?這到底什麼邏輯?)

我一直在相信自己和懷疑自己的教學方式之間徘徊,直到我看到本書,讓我更加相信自己就是在做對的事,而且我要一直做下去。

這也更加說明了自己為什麼在三年前,碰到褚士瑩阿北的哲學思考課時,我會如此深深的著迷(儘管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認為我參加這種課程有病、怪裡怪氣的,而且覺得我好像入了邪教,然後這位褚阿北會跟著一起被妖魔化),因為我原本慣用跟孩子對話的方式,其實根本就是哲學思考裡的一種對話方式:蘇格拉底辯證法。

維基百科:

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(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,並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)、催生(啟發、引導學生,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,得出結論)、歸納和定義(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)等步驟。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「知識的產婆」,因此,「蘇格拉底方法」也被人們稱為是「催生法」。)

各門派的思考大師總是強調教育裡頭創造力的重要性(包括蔣勳也多次在他的演講強調過),但是學校和補習班的存在反而不斷在扼殺孩子的創造性,明明人人都不同,但卻用同一套方法教人人,還打著這樣是公平的口號,其實只是圖個老師方便和老闆有利可圖吧?

教育是為了讓上位者方便嗎?

教育是為了讓上位者有利可圖嗎?

教育的主角是老師,還是學生?

老師你們敢放下教科書教學嗎?你們敢跟學生展開一場沒有課綱的對話嗎?

什麼是教育?為什麼要教育?這些叫作老師和主任的人,還有家長,真的知道嗎?

這本書只翻了第一章,我已經共鳴到爆炸,好像把累積好幾年來的想法和怒氣一次釋放,通體舒暢,好爽呀!

後記:

我自己身上也還有很多學校教育的遺毒(也許也是因為這樣才這麼氣),譬如擔心學生跟不上學校進度等等,不知道這種莫名其妙的擔心遺毒,什麼時候才能順利排光呢?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