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打工旅遊|有一種自由

艾倫
Jan 7, 2024

--

攝影師:Brett Sayles: 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photo/1550131/

前文:
這是一篇分成兩個時間點寫完的文章,因為我總是很懶,半途而廢,寫一半就放著發霉,所以待會內容可能會很跳Tone,那很跳Tone為什麼不整個改掉呢?因為我還是很懶,但我想把之前的半途而廢走到一個終點。

2022年12月

在我打下這篇文章前,我想先跟自己說:「好險你他媽的有來澳洲打工旅遊!」(不用髒話無法清楚表達我的感受)

為什麼呢?

這個原因大概可以說一拖拉庫,因為都是那些很細瑣的片段和感受,某個一瞬間的回眸、一瞬間的驚訝、某些短暫真誠的對話時刻,又或者只是單純的感受當下給我的所有,那樣的莫名幸福感,太多了。

打下這篇文章,我也是想讓自己記住一些事情,因為我發現大腦其實滿不可靠的(還是只有我的?),那些所有的美麗片段,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起把它們帶走,然後變得一切好像都沒有發生過。

我很貪婪,我要違反記憶的運作,用文字這個作弊的方式狠狠刻印下來,直到我死翹翹或喪失閱讀能力那天,我都要反覆舔舐著這個屬於自己的記憶刺青(怎麼聽起來很噁心?)。

出發澳洲前

我想先說明為什麼是「好險」有來澳洲打工旅遊。

因為在出發前,其實我並沒有很興奮或很期待要展開旅程了,我那時想像中的澳洲打工旅遊,「不就是那樣嗎?」

哪樣?

就是在農場或餐廳工作啊,然後每天都很勞力活啊,生活也是日復一日的這樣過,也聽說很多人到了澳洲英文也不會進步,是會存錢存很快沒錯啦,也可以透過這筆錢到處去旅遊,不過最終還不是要回台灣?回台灣後這些錢也可能在數年之間就耗盡了,然後又回到正常台灣人日復一日又一日的生活。

所以澳洲打工旅遊,就只是一個暫時脫離現況的環境。

所謂的暫時,就是我明白有一天,我仍然會回到一種和現在同等不快樂或不自由的生活,大概就像我兩年前去徒步環島回來後,我和家人開心地分享環島時的快樂和自由,但我弟開玩笑又帶點真誠的口氣說著:「最終還是回到了現實。」

這個現實,聽起來很無力、很不自由、有很大的框架,這個現實讓人感覺沒有其他選擇了,這個現實讓人感覺人生就這樣了。

這樣的人生就太結果論了

一切都以結果來看,那還真是太狹隘,也想得太不夠清楚了,拜託,一直結果論結果論的屁話,怎麼沒有想過人生最後的結果就是死亡?

那這群總愛以結果論來看待世界的人,怎麼沒想過人的終點就是死路一條,我們自以為一切有意義的結果其實根本都沒有意義,那這樣的話,你們說的話還有道理可言嗎?(譬如要找個穩定的工作、要成家立業等等)

我個人是覺得完全沒有道理,如果我相信了你們那些很表淺的結果論,那我根本就不該去徒步環島、我也根本不該來澳洲打工旅遊,因為按造你們口中最終的結果,都是你們想像的那個畫面,最終回到現實,過著日復一日討一口飯吃、窮極無聊的輪迴人生。

只看結果,就會忽略過程給人帶來的感受

就像有些學生的家長會跟我說:「過程怎麼樣我不管,我只管他們考試成績結果好不好。」通常說這些話的家長,十個有八個都是從商的,看吧,商業手段使人愚昧和無知,把商業和教育的觀念結合在一起,就會出現這種扼殺孩子創意的屁話。

而且這些家長大多數徹底地忽略了孩子們在學習時的感受,無論是懞懂、挫折、掙扎、想放棄還是繼續堅持等等,然後只用一張成績單的數字來決定孩子的價值,像公司用績效看待員工一樣的方式看待孩子,然後就養出了一個覺得自己的價值是完全被成績左右的孩子。

就像若我相信最終還是要回到台灣討生活這樣的結果,那麼我就不會出發,或是我真的出發在路上時,就會沒好好的專注在當下,一直擔心未來那個想像的畫面,那我就扼殺了在任何一趟旅途中感受到的體驗。

難怪當初我要出發到澳洲前,我也是毫無動力的心態,原來我自己也相信了結果論那套的屁話。

以上是2022年12月時所寫下的,那時不知道什麼原因只寫到一半,直到今天我看見桌布的這一篇文章檔案好像有些黑色的斑點,原來是發霉了,打開來看一看,覺得當初的自己有點熱血,現在想試著用2023年12月,也就是又過了一年的我,用接力賽的方式,看能不能順利的完成這篇充滿黴菌的文章。

老實說,一年後的我已經忘記了當初寫這篇文章的初衷,一年前那樣的激情也已經消散,但是我仍然跟他(一年前的我)保持相同的想法,「好險我當初有選擇來澳洲打工旅遊。」

有點諷刺的是,我說要用文字的方式記下那些感動的時刻,但其實也沒什麼記錄到,果然已經很多記憶早就消失在時間鐵軌的後頭,大概再也找不到了,很多人的名字我也忘了,很多火花也曾閃過但消失了。

但為什麼我還是覺得,選擇來澳洲打工旅遊是值得的?

該怎麼說呢?

大概是我可以感受到更長時間的自由吧?

當然自由是一個很大的概念,也很容易模糊不清,所以我就用幾個例子來說明我所謂的自由感受。

第一個例子,走進超市的感受

大概是在澳洲賺的錢比較多,所以日常的基本開銷吃喝的花費變得比台灣還不起眼,因此走進澳洲的大超市(Coles、Woolworth等),基本上我要拿什麼不需要思考太多就會拿,並非不看價錢,而是沒那麼在意價錢,牛排20元澳幣?OK,吃。啤酒一箱59澳幣?OK,喝。

在台灣時,我自己常常卡在給自己設限的單日最高吃喝金額300台幣,買東西時都要斤打細算一下,但來到澳洲,除了賺得比較多,也有可能是我失去了錨點(所謂的錨點就是心理上有個300台幣預算的概念),因為這裡是使用澳幣,當我懶得換算、懶得記帳時,自然而然就變自由了,因為我失去了曾經那個300台幣的心理限制。

不過這樣的自由是因為我個人的生活方式而導致,因為我基本上不常買吃喝以外的東西,頂多就是書,在台灣也是、在澳洲也是,因為生活方式沒有太大的改變,消費模式也沒有太大的改變,但賺的錢變多了,所以感覺變自由了。

從這裡我也得出結論,金錢的確可以帶來某種程度的自由。

第二個例子,是要打臉「金錢可以帶來自由」這句話。

我那幾個從商或是工程師的朋友們,我相信他們整年賺下來的錢,應該是比我在澳洲打工賺的錢還多,但是就我個人的觀察和感覺,我並不覺得他們擁有所謂的自由。

從聊天對話裡面,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充斥著工作,生活裡感覺有80%以上都是工作,即便下班了,還是會被工作圍繞著,除此之外,雖然談天時都是說說笑笑,但以身為人的一種直覺,我感覺到,他們好像被某種東西籠罩著、被束縛著,那些東西可能叫半夜機器壞掉要修理、哪個客戶臨時有問題、結婚的費用,還有房子的貸款,或是存將來養小孩的錢。

有一種「不得不」的味道,飄在他們的氣場裡。

他們也會用羨慕的口吻跟我聊天,感覺我這種逍遙的人生有多好等等。(當然他們可能也同時害怕過我這種沒什麼錢的人生)

總結來說,束縛著他們的東西,應該就叫作責任。

所以想要過自由的人生,就要賺足夠多的錢支撐自己的生活方式,同時又不要有太多的責任,就可以得到比以前更大的自由。

在澳洲的我,賺的錢已經足夠支撐我的生活方式了,而所謂的責任,其實都只是不同文化想像出來的概念,也許在台灣想像的責任是要養父母、結婚買房、存退休金等等。

但在澳洲這裡的文化和台灣不同,比起台灣,更多人是選擇對房子、對父母、對未來,都沒有責任的生活方式。

譬如只租房,買一台露營車到處跑來跑去;或是曾有一個在草莓場認識的澳洲人,我問他:「你這份工作打算做到什麼時候?」他看著我,彷彿我問了一個蠢問題:「當然是不想做為止。」也就是他隨時都可以換工作,他擁有台灣人不敢輕易換工作的勇氣。

我聞到一種自由,飄在他的氣場裡。

我看見了新的選擇,我淘汰掉台灣想要強加給我的想像,我選擇相信澳洲版對未來沒責任的想像,那會帶給我一部分的自由。

就像我選擇不相信有一個白皮膚的男人上帝存在一樣,只要不相信,我就沒有所謂的責任、沒有所謂的擔心和害怕,到頭來,我只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,然後自由就伴隨而來了。

後記:

我現在正位於澳洲最南端的離島,塔斯馬尼亞德文港附近的小鎮生活著,住屋裡的後院有個超大的花園,裡面養著兩隻房東的邊境牧羊犬,一隻叫颶風(Hurrican),另一隻叫天空(Sky)。

他們兩隻大概是我看過最好命的狗,因為在我台灣的家裡,那隻叫黑皮(Happy)的大黑狗,他是整天都被鏈子鏈在透天厝裡頭,一天只能出去公園放風兩次的那種人生(應該說是狗生)。

颶風和天空,有比起黑皮還自由嗎?

其實說真的,看起來有,但是我也不確定有沒有。

雖然黑皮被束縛著,可是颶風和天空何嘗不也是被束縛著?只是黑皮在小空間裡被束縛著,只是颶風和天空在大空間裡被束縛著。

花園再大,也是有邊界,如果狗也像人類一樣貪婪,會不會有一天颶風和天空也覺得自己是不自由的?

如果狗不像人類一樣貪婪,會不會黑皮覺得整天被綁在家裡,一天去公園兩次的狗生早就是自由的了?

--

--